Thursday, August 25, 2011

水土与养生【原创】

水土与养生【原创】
“水土”当然包括水和土,“水土保持”就是一例。 “水土”又不止于此,“水土不服”里面包含了气候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似乎还增加了习俗等人文因素。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不属于西雅图这方人,在这方水土养生就不能走老路,而要因地制宜。
西雅图的水质号称世界第一优,是否夸张我不好说,煮开水没水碱我亲眼见,比北京水“软”我敢肯定,比北京的“硬水”缺少某些有益的微量元素也有可能。
千百年来,雷尼尔火山数次喷发,火山灰堆积成厄本平原,土色发灰。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比北京冲积平原的又会多含某些微量元素。
我既不知这里的水缺了什么,也不知这里的土多了什么。我只知道西雅图这里没有地方病,我的养生之道就是尽量吃当地出产的食物,尤其是主食。
许 多老中,偏爱吃米,此地不产,只能买泰国米、台湾米,有时可见天津米、长春米。有不少南方人,偶尔吃顿“面”,也是米粉加鱼胶做成的,并非当地面粉。住了 三五年后,有些人就露像了。开春的时候鼻涕涟涟、喷嚏不断,有的人还会眼睛红痒、出皮疹。都说是花粉过敏,吃脱敏药又会犯困影响开车,只好熬到秋冬季。五 年是申请美国公民的最低期限,所以有人戏称这种过敏症为“公民病”。为什么头几年不过敏,几年后反而过敏?我猜是缺了某些微量元素。刚来的时候,体内有 “存货”,长期只出不进,一旦“缺货”,就会亏损身体,不得“公民病”才怪。
与“公民病”相比,骨质疏松症才是真病。我眼见不少老中五十左右就驼了背,不到六十就瘸了腿,特别是女同胞。中药、捏拿、风油精、万应止痛膏……,一通招呼,就是不知道补钙。老美活到七老八十,大都身板儿挺直,我看是得益于大量喝牛奶。他们习惯凉着喝,牛奶里的钙比较容易吸收。老中不习惯喝牛奶,骨头汤要是灵,中国城街上就没那么多佝偻着身子的老华侨了。
人 体会自动维持血液中钙的浓度(血钙)。当钙从肠道进入血液,使血钙高于正常值,钙就被陆续存入骨骼,直到血钙恢复正常;当血钙低于正常值,又会从骨骼里取 钙,以维持血钙平衡。如果长期取多存少,甚至只取不存,骨质就会成海绵状,也就是骨质疏松。骨骼是人体的支架,骨质一疏松,失去了应有的强度,人就撑不起 来了。我认识一位老中,脊椎骨疏松到被压扁,坐、立都得穿硬壳背心,年龄还不到六十。
老中天生肠道里缺乳酶,喝凉奶会拉稀,基本没吸收,不能全学老美。我是每天早上一大碗牛奶,温着喝。夫人有缺钙症状,我让她加吃钙片。
补钙后,接下来是吸收问题,就用到了胆固醇。这东西多了不好,缺了还真不成。我读《营养学》的一个收获,就是得知胆固醇在阳光(起作用的是紫外线)照射下变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在钙的吸收过程中不可缺。中国北方有句老话:穷人的骨头硬。为什么?在外头干活大太阳晒的呗。西雅图这里除了夏季,秋冬春本就多阴少阳,加上“车库→←办公楼”终日不见天的生活方式,胆固醇何以转化成维生素D?结果是补钙也不吸收,还会累积胆固醇。按说,老美也这样生活,可他们是白皮肤,比我等黄皮肤透光,适应高纬度地区缺阳光的气候。
我在后院种了一小块儿地,夏季有空就去拔拔草、浇浇水。比起小时候整天在外面玩儿,晒得黑不溜秋,这显然远远不够,只好喝加维生素D的牛奶。我每天还喝一碗燕麦粥,能清除多余的胆固醇。
现代宇航医学研究表明,失重可导致骨钙快速流失。使骨骼承受周期性外力,有利于保持骨骼里面的钙。我们生活在地球重力场中,使骨骼承受周期性外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走路。老美属于开车族,现在正移风易俗倡导多走路。我们本是“地行仙”,十天不见走一千,别丢了这个长项。
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人口流动,离开本方水土,生活在异方水土会成为常态。如何在异方水土中保持健康,需要我们多学点儿科学知识,及时、主动地调正养生法,活出个健康的身体。
祝你比我健康。

附录:新字
 
老哥我异想天开,造了个新字(左图),字义就是“水土”,既指地表的水、土,也泛指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读音取水的声母“sh”加土的韵母“u”,念shu3,与“曙”同音。

Sunday, August 21, 2011

旧货节【原创】

旧货节【原创】
今天(820日)是周六,上午10点,我住的这个平时宁静的社区开始热闹起来。这是本社区一年一度的旧货节,各家都可以拿出东西在自家前、后院儿摆摊儿卖旧货。由于事先通过媒体登广告,所以有不少外面的人来逛。
旧货节【原创】 - 张老哥 - 张老哥的博客
 
我 家门口已经停上了不知谁的车,斜对门儿邻居家前面的草坪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我不打算卖什么,就在街上转了一圈。最多的旧货是女士的服装。女老美也和女老 中一样喜欢逛时装商店,不同的是,女老美看到喜欢的拿了就刷信用卡,欢欢喜喜提着大包小包回家。隔天穿着新装上班,我要说一句:“你今天真漂亮。”她会很 高兴。要问:“在那儿买的?”她会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发现此物的过程。要是我故意问:“花多少钱买的?”十之八九回答不上来。听女儿说,她的一个女同事,一 个刚工作的白人女孩,买东西的时候痛快,接到账单的时候吓哭了。这就是为什么摆摊儿的各户都卖女士服装。
这里各家想卖自己多余的东西,打开自家车库门就可以摆摊儿,没有城管。一般都会花几块钱在西雅图时报上登个邮票大的广告,要不然不会有人来。报上的这种广告都是分类的,想买旧货的人肯定能看到。按理,每年报税的时候应该填卖旧货所得,以便交销售税。我没卖过,也不知道老美们有多大比例能自觉纳这笔税。
在车库里卖旧货受季节限制,这里秋、冬、春多雨,处理旧货的通常渠道就是“捐”。衣物比较好办,有路边的大铁柜,像个放大的邮箱,把包好的衣物从口里塞进去就行了。这里有个叫做“Good Will”(美好未来)的连锁旧货行,从来不收购,只接受捐物,能给捐赠人开个价值多少多少元的收据,捐赠人可以凭此在报税的时候得到减税优惠。
Good Will常设职业培训班,面对新移民,非但不收费,还会给生活费。其实,除了教一点简单的英语外,学员们就在店里实习,收、分、摆放那些旧货,或者站台收款。他们创造的价值高于Good Will的付出。我家附近有家Good Will分店,学员们多是非洲来的女孩儿,带着绚丽的美国梦,在Good Will花花绿绿、宽大的店堂里天天过“旧货节”。

Saturday, August 20, 2011

华人也许比哥伦布早1034年到美洲【原创】
HistoryLink.org是华盛顿州免费的在线历史百科全书网址,其中《先于美国人的西北太平洋探险》一文中记载:公元458年中国探险者Hwui Shan(慧深、惠山)跨过太平洋到达墨西哥。

有一对美国夫妇苏珊(Susan Miller)和福瑞德(Fred miller)合写了一本书《萨米石岛从起初到1970年代的历史》(左图),书里记载:慧深到过萨米石岛(Samish Island)。萨米石岛是个半岛,属于华盛顿州的斯卡吉特县,数年前我曾经去过那里挖象拔蚌,从我家到那里不足两小时车程。
《萨米石岛从起初到1970年代的历史》这本书是海外中华同学会会长周宝生先生通过《侨报》于819日披露的,周先生称之为“美国出版的县志”。据我所知,苏珊和福瑞德都不是历史学家,也没有受命书写县志。苏珊和福瑞德在萨米石岛居住了50年,苏珊又一直是岛上的小学教师,和岛上印第安部落的各个家庭都很熟悉,她主要搜集、撰写萨米石岛的近代部分,福瑞德写古代部分。他们是自费出的这本书,网购只能通过福瑞德本人miller.ff@gmail.com
据周先生说,《梁书》中有关于慧深美洲之行的记载,可以和美国人文章中的记述互相印证。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他本人认为是印度)是在1492年,如果美国人的文章最后被学术界认可,那么Hwui Shan就比哥伦布早1034年到达美洲,再拿郑和说事儿就毫无必要了。

Monday, August 15, 2011

说蝉【原创】

说蝉【原创】
别看走了眼,我说的不是“禅”而是“蝉”,也叫“知了”,北京人叫“季鸟儿”,不知道这么写对不对,反正发音没错。
这东西在北航大院儿里的杨树上特多。夏日清晨,当阳光照亮树叶的时候,不定哪个蝉领头,霎那间千百只蝉齐鸣,能听出两个声部,一声部唱:“伏天儿、伏天儿……”,二声部唱:“热啊……..”交响出持续不断的噪音。我上小学的时候挺淘气,放学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挨个儿踹路边的杨树。踹一脚,那树上的蝉顿时休止,而后面那棵树上的蝉又重新起唱,此伏彼起,让我兴奋不已。
我 也和众男孩儿一样,弄个竹竿,头上裹个胶粘物,粘季鸟儿玩儿。把季鸟儿握在手心里,它会随着手的摇晃发出波动的声响。有个同级不同班的男同学,名字忘了, 姑且戏称“玩儿闹”,山东人,他告诉我油炸季鸟猴儿(蝉的幼虫)“贼好乞”,我知道他是说“最好吃”的意思。我从来没见过季鸟猴儿,出于好奇,就和玩儿闹 相约在一个天刚黑的时刻钻进了小树林。他带了个兜子,一进林子就先撅了根细树枝,用手电筒往树根附近的地上照,发现个小洞,就用手指抠大,再拿小树枝伸进 去探,慢慢往上提,就见一个肥硕的季鸟猴儿四爪抓着树枝被拉了出来。我照葫芦画瓢,试了两下,没成。玩儿闹说你往树干上照,抓那个往上爬的吧,容易点儿。 我顾不上蚊虫叮咬,在小树林里转来转去,从树干上也捉到了几个,自己留了个最大的,剩下的都给了玩儿闹。
说蝉【原创】 - 张老哥 - 张老哥的博客

回家后我就把那个肥溜溜的季鸟猴儿放进纸盒,迷迷蹬蹬睡着了。早上醒来,打开盒子一看,出现一只带翅膀的季鸟儿,旁边是个季鸟猴儿的空壳,背上裂了个口子。我怎么笔划也想不出那么大的季鸟儿怎么能从那个口子里钻出来。(如今借高科技手段,我看到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玩儿闹掏出两个油炸季鸟猴让我吃,我想起头晚把它们从地里抠出来的样子,下不了口。他见我不敢吃,一把送进嘴里,看他咂巴着嘴吃得那个香劲儿,我有点后悔:“尝他一口能咋地?”打从那次至今,我吃过蚂蚱、蚕蛹、蝎子……数种昆虫,唯独再也没遇到“油炸季鸟猴儿”。
我对蝉的兴趣随年龄增长,趋向零,变负数。又从觉得“热里添噪”让人讨厌,修炼到聚精会神时能听而不闻,回归于零。前些日子,一位老友发来短信:“听一曲盛夏的蝉鸣,捉一只童时的蜻蜓……我忽然感叹:久违了,蝉鸣!我在西雅图十几年竟从来没听到过蝉鸣。我家后面紧靠一个小湖,对岸是一个林木茂密的小山,开春的时候有蛙鸣,到夏季就回归一个字“静”。难道不光没蚊子,连蝉也没有?
我用“cicada”搜索了好几天,仅知道美国有一种蝉要在地下蛰伏17年,而且是一股脑都入了土,消停17年后一起出来闹世。上次闹世是1998年,算起来要到2015年才能再见。不过那些资料说的都是美国东部、中北部的事,没有查明白西雅图这里的情况。这次我不打算再问那些熟视无睹的老美,问了几位老中,得到的答案都是“没听到过知了叫”。今天,我想起了联系不多的二姐,她是个退休的科学家,身体不好深居简出,在西雅图已经住了40年。她十分肯定地说,西雅图这边没有蝉,也没有蛇,因为这里夏季气温低,达不到它们的生存条件。翻过洛基山脉到华盛顿州的中、东部,那边有蝉也有蛇。蝉就是17年一折腾的那种。
我进而知道,蝉的幼虫(若虫、蝉猴、知了猴、季鸟猴儿……)在土里以吸食树根里的汁液为生,多的时候能把大树吸枯,小树吸死,对人类而言,实属害虫。据考,蝉字从“虫”,声“单”。“单”是个多音字,除了念“dan1,也念“chan2”和“shan4”,读“chan2”音又有“弹(tan2)”的意思。就是说蝉是个自弹自唱的东西,一旦从“猴”蜕变,羽翅刚硬,就高高在上,鼓噪一方,破坏百姓的和谐宁静,哪有丝毫文人笔下“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般的高洁?!
我十分赞赏一位网友的高招,天黑前在树干上围一圈胶带,把在地下经营多年,乘人看不着的时候偷偷向上爬的这帮蛀虫悉数粘住,下油锅炸,再撒上点儿盐,就着老酒享受老百姓的欢宴。
老哥我一时半会儿是没这个口福了,我在这里会珍惜这没有蝉的宁静。

Saturday, August 13, 2011

蚊子的问题【原创】


蚊子的问题【原创】
鲁迅写过一篇杂文“夏三虫”,说他最讨厌蚊子,吸了人血还要哼哼地议论一番,如果说的是吸血多么合理就更加讨厌。他当然是指桑骂槐,不是单纯声讨蚊子。
我自幼讨厌蚊子,首先是它在我耳边“嗡嗡”让我睡不着,时不时地就激怒我,一掀被,跳下床,打开灯,二目圆睁,咬牙切齿,不拍扁它几个决不罢休!等我气喘吁吁再躺下,形势往往不见好转,夜不得眠,别提多烦。身上叮咬的“包”,红肿瘙痒,倒是其次,因为可以涂“蚊子水”或者“清凉油”。
不得已,挂起蚊帐,躲在里面,不用担心蚊子的骚扰,可那闷热劲儿还是让我睡不着。我躺在蚊帐里常幻想,要是没有蚊子该多好,热了还可以到外面去睡。但从来没产生过我这位老乡(我祖籍绍兴)那种政治联想。
小时候做梦也没想过老来会搬到妖魔鬼怪般的美国来,更没有想到西雅图没有蚊子,儿时的幻想竟成了真。也许说西雅图没有蚊子有点夸张,反正我居住过的两个城市RentonBellevue,这么多年在家里没有被蚊子骚扰过。有一天我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就给市政府发了个EMAIL,大意是说,我是个移民,在此住了十几年,在家里从来没看到过蚊子,可我去山里露营,那里的蚊子很多,这是为什么?
数日后,我终于得到了答复,可以看出那个EMAIL辗转传给多人,显然他们从来没想过这还会是个问题。最后的回答:生态平衡。那意思是,水中有足够的鱼,陆上有足够的蛙,把蚊子从幼虫到成虫都吃掉了。这个答案没有说服力,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山野里蚊子那么多。
也许以后不会再有人向他们提这个问题了,老哥我就带着对“为什么没有蚊子”的疑问,先享受这份没有蚊子的舒适吧!

雷尼尔樱桃【原创】


雷尼尔樱桃【原创】
转眼间又到了西雅节,去年这个时候我曾写了篇博文介绍西雅节,还贴了不少图片,末了我邀请你来这里品尝粉红、半透明甜度恰到好处的雷尼尔樱桃。
瞧,它就在我的桌上,我边吃边吐核边敲打着键盘向你介绍。
我刚到西雅图的时候是冬季,听说这里盛产苹果,买来尝尝觉得还不如北京的好。到夏季78月份的时候,超市里摆上了新鲜的樱桃,颜色有粉红、黑红两种,我最喜欢吃这种粉红的,看标签“Rainier cherry原来是以雷尼尔雪山命名,直译成“雷尼尔樱桃”。
一查资料才知道,这是1952年由华盛顿州立大学培育出的品种,属于本地野生樱桃“Bing”和欧洲甜樱桃“Van”的杂交产物。雷尼尔樱桃对气候格外敏感,结果期间气温高于32度,一天就会“热死”,下一天雨果皮就会烂,一阵风就能碰坏果皮,使果实脱落。能满足这种不冷不热、少风少雨条件的地方只有雷尼尔雪山东部的雅克伊玛山谷。加利福尼亚州有少量引种,但果实不如这里的大,也不如这里的甜。雷尼尔樱桃是此地特产,在北京吃不着。
华盛顿州沿海这一带林木茂密,是鸟类的天堂,这么好吃的雷尼尔樱桃自然会吸引它们。每年大约1/3的樱桃都喂了鸟,这就使得雷尼尔樱桃更加精贵,洋人店里卖到56美元一磅很平常。
小奥姆斯特德(Don Olmstead Jr)是雅克伊玛山谷一带颇有名气的雷尼尔樱桃种植者,别人的樱桃甜度14-16,他的能达到20。他不能控制的是产量,用他的话说:“种雷尼尔樱桃,就像和上帝打扑克。”是一场无法预测结果的游戏。对于鸟,小奥姆斯特德显得十分大度,他笑眯眯地说:“躺在一棵树下,望着天上的浮云,听着鸟儿们啄吃我的雷尼尔樱桃,那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儿啊!”
看来,雷尼尔樱桃还能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老哥我以前还真没想到。

Friday, August 5, 2011

是谁首倡“四大发明”【原创】

是谁首倡“四大发明”【原创】
我们的老祖宗历来鄙视“匠人造器之术”,四大发明中,仅造纸术见于正史《后汉书·蔡伦传》,其余都不入主流。对于四大发明出于洋人之口这点,好像没什么争论,问题是“谁?”
百度的答案干脆:“李约瑟”。我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他,是个偏爱中国的英国学者。现在我又知道他全名叫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肺活量小、嘴皮子笨的人一口气念不下来。英文资料按习惯称呼他“Joseph Needham”(约瑟.尼达姆)。Needham这个姓有意思,翻成中文是“顶级火腿”,大概他祖上是做火腿的。
约瑟.尼达姆原是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研究领域是分子胚胎学和器官生成。1937年,三个中国人来到尼达姆工作的实验室,他爱上了来自南京的鲁桂珍(19041991),受鲁桂珍的影响,以前毫无干系的尼达姆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后来竟痴迷于此,倾大半生精力转而研究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他生于1900年,学中文、改名字大约是在1939年。他特崇拜老子(李聃),改名“李约瑟”,别号“十宿道人”。我直觉四大发明的首倡者不会是他,应该更早。
这一“早”,就到了1620年。有学者认为,四大发明源于三大发明,最早提出者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我查到培根在《科学的新研究法》(Novum Organum Scientiarum)一书中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印刷品、战争、航海的全部面貌和状态。”但这并不说明他认可发明权属中国人,因为他下面还有话,“追本穷源,那是经过无数的革新,以致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团体、哪个发明者对人类的影响能超越那些技术发明本身。”我明白了:“不是他。”其实在看到1620年(明泰昌元年)的时候,我就疑惑:“那是西学东渐的开始期,洋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很肤浅,没那么早吧?”
当我看到沈阳学者徐秉君记述,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年-1905年)在比较日本和中国时说:“我们必须永记,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我又从英文资料里得知,有西方学者认为就是艾约瑟的这句话启发了李约瑟的研究领域。我舒了口气,数周的功夫总算没白搭,可算找到这个“谁”了!
真是学无止境,我在看其它资料的时候,意外发现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年)。1838年,麦都思在《中国的现状与传教展望》(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一书第101页写道:“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异乎寻常的推动力”。这本书发表的时候,艾约瑟才15岁,李约瑟62年后才出生。下图是这本书的封皮。
老哥我现在说: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首倡“四大发明”。

Thursday, August 4, 2011

火药&炸药【原创】


火药&炸药【原创】
我这里所说的火药特指我们老祖宗发明的黑色火药,炸药则专指欧洲人发明的黄色炸药。根据这个定义,我说,中国人先发明了火药(gunpowder),欧洲人后发明了炸药dynamite
“火药”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宋仁宗赵祯在汴京(今开封)设立军工厂,下设10作,其中“火药作”专门制造火药,可惜至今还没发现当时的火药配方。21年后(庆历4年,公元1044年),《武经总要》一书里记载了三种火药配方,世人才知道火药是硝、硫、炭的混合物,其典型配比约502624。我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推出理论比值50169,老祖宗显然在火药中加了过多的硫、炭,爆炸时当然会产生滚滚浓烟,那是多余的硫、炭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形成的。可惜不但老祖宗不知道这些,连我爷爷也不知道。直到我父母上了洋学堂,在化学课里学会了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两个硝酸钾分子加两个硫分子再加三个碳分子爆炸后生成两个硫化钾分子、一个氮气分子和三个二氧化碳气分子。如今,中学生就会做这个题,只需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列式,比用汉字简单、明快。从这个反应方程式还可以看出,即使最佳配比,也还会冒烟,因为生成物里有硫化钾。
有些学者根据火药的成分,倒推早于北宋的炼丹术,把凡含硝、硫、炭,甚至仅含硝、硫的丹方都算作火药的发明,我觉得有些牵强。不管怎么说,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通过战争传向世界。有人说是蒙古人和叙利亚人打仗战败,阿拉伯人从缴获的火药里(或抓获的俘虏?)学会了制造火药,阿拉伯人又和欧洲人打仗,再把火药传到了欧洲。我想,蒙古人当年直接打到了欧洲,也许不必绕那个圈子,这方面的文献留着让专家们去找吧!
欧洲人学会制造火药后,14世纪就发明了火枪。随着火枪的不断改进,火药的缺点越来越突出。火药是三种固体的粉末混合物,它们的密度不同,在运输过程中,密度高的硝酸钾粉会下沉,使密度低的炭粉上浮,在使用前就必须再次搅拌;火药的爆破力比较小,通常要在3/4的枪管中填装火药,余下的部分装弹丸,有效杀伤距离仅七八十米;反应后有固体生成物残留在枪管内,放不了几枪就得清理枪管;火药一招潮就失效,不适应野战环境;打一枪冒一股烟,使士兵无法隐蔽。这些都不是靠提高纯度、改进配比能解决的。经过半个世纪的折腾,终于有个德国化学家司空宾(Christian Friedrich Schonbein 1799 1868)独辟蹊径,获得成功。
司空宾常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太太冲他发火,他就陪个笑脸,让太太急不得,恼不得,真正是无可奈何。1845年的一天,司空宾趁太太出门,把做饭用的围裙放在硝酸—硫酸混合液中浸泡,待他取出围裙放在炉灶上烘烤的时候,只见火光一闪,“啪”地一声,围裙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司空宾如何向太太交代我不知道,由你想象。我只知道他以后用棉花代替围裙,经过一年的实验改进,于1846年宣布“枪棉guncotton研制成功。后人根据枪棉的化学成分改名为“硝化棉”或“硝化纤维”。
硝化棉的要诀是“硝基(NO3)”,硝基通过化学键连到纤维素分子上,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稍一遇热,硝基就分解为氮和氧游离原子,氧与纤维素瞬间化合放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氮原子自动结合成氮气。这个过程无需外界提供氧气,所以在水里也能爆炸,反应后的生成物不含固体物质,几乎看不到烟,爆炸力三倍于火药。欧洲人仿佛一下子开了窍,只几十年的功夫,硝酸甘油、三硝基甲苯TNT,相继发明,爆炸力一个比一个强。按我的分类,把它们并称为炸药。
硝化棉是白色纤维,硝酸甘油是无色透明液体,三硝基甲苯是白色粉末,它们之所以被称为“黄色炸药”可能因为工业品不纯,呈微黄色,也可能因为诺贝尔在硝酸甘油里加硅藻土而得名,总之是为了区别于“黑色火药”。至于把它们说成“无烟炸药”,恐怕是个误译,原文是smokeless powder,翻译成“少烟炸药”更确切。
从火药到炸药是质的飞跃。火药是三种天然物质的混合物,炸药是人工制造的化合物;构成火药的三种物质及其化学反应都属于无机化学范畴,炸药的结构和反应都属于有机化学领域。从功能讲,炸药克服了火药的所有缺点,使枪的有效射程一下子提高到1000米。更重要的是,炸药的巨大爆破力,跃进式地推动了修路、开矿,它对人类社会的功绩,不是火药可以比拟的。想想火药发明八百年后,曾格林沁帅清兵在通县八里桥与八国联军对阵,仍以大刀长矛迎战火枪火炮;甚至几十年前的抗战歌曲中也还有“挥动着大刀长矛”,那可不仅是比喻。这些都能反证:火药对人类的贡献不能与炸药同日而语。
不知为什么,老哥我忽然想起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名言,借来开个玩笑:你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信了。

Tuesday, August 2, 2011

司南开始从课本中消失【原创】

司南开始从课本中消失【原创】
我从小就知道司南是个用磁(铁矿)石做的“勺子”,放在一个光滑的平面上,勺柄指南,那是指南针的前身,属于我们老祖宗的四大发明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身着古装的舞者,手执司南模型,通过央视摄像机的特写镜头,把这个形象播向了全球。才过三年,我无意中浏览到四川省的初中历史课本,那里面有北宋时期的磁鱼、丝悬磁针,而战国时期的司南消失了。在我看,这是教育界在指南针问题上回归真实的开始。
这事儿最先出纰漏是在1952年,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出访苏联前,令物理所制作一个司南当礼品。选了最好的磁石,调用了最好的工匠,做出的大勺子不推不动,急得科学家们只好用电磁线圈给勺子充磁才应付过去。以后的司南模型干脆用磁钢冒充磁石。这件事秘而不宣,司南仍被印成邮票,放入博物馆,写进正史,编入中小学课本,达半个多世纪。
其实,没人知道司南到底啥模样,它现今的造型出自技考古专家王振铎(1911-1992)的推想,他当然也有一定的文献和考古发掘依据,关键是1947年他曾用磁石做过一个司南,也一样拿不出手。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在越来越多的古籍中发现“司南”一词,而词义有官职、准则、北斗、指南车等多种解释。其中指南车是一种机械装置,与利用地磁场指南原理不同,不能作为指南针的前身,其它词义更与以往对司南的解释风马牛不相及。
司南传说被事实否定后,在教育孩子们的课本中删除它理所应当。我不知其他省市课本的情况,只知对全国仍有权威影响的人教社课本依旧不舍司南,所以我说,司南从课本中消失,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