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5, 2011

核电之路【原创】


核电之路【原创】
19546月,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在 莫斯科附近的奥布灵斯克建成,人类走上核电之路至今(2011325日)不到56年。 到20111月止,已有442台核电机组分布在29个国家运行。
美国有104台核电机组在用,居世界首位。1979年三里岛核泄漏事故至今,美国没建过新核电站,致使核电只占总发电量的20%,在这方面法国以80%遥遥领先。欧盟诸国,除爱 尔兰和奥地利外,都有核电站。
中国1964年 就有了原子弹,直到1991年才有了第一台核电机组秦山核电一期,时间跨度达27年。 与前苏联的不到5年相比,凸显执政理念落后的拖累。至今,中国有11台核电机组在用,落在印度、乌克兰之后,世界排行第11位。
当代在用、在建、将建的核电站,无论是第几代,原理都一样,属于“受控核裂变”。要是较真儿,“受 控”并不准确,能受控的仅“链式反应”。三里岛、切尔诺贝利、福岛的反应堆出故障的时候,“链式反应”均被有效中止。事故都出在不可控的部分核燃料的“衰变”,老天爷不让停,它就还会发热,人只好设计一套冷却装置,使它不要过 热。俩“岛”一“利”倒霉就倒在冷却装置失灵上。从外面浇水的时候已经晚一步了。
除了设计更可靠的冷却系统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老哥我提供一个思路:“加大燃料棒的散热表面积。”从热传导原理讲,毫无疑问。至于是否能工程实现,如何实现就不是我的事了。
尽管裂变式反应堆出了三次大事故,尽管核废料始终是个难解决的问题。裂变核能仍然是迄今最经济、最高 效的能源。核电成本0.1/度,水电0.18/度,火电0.3/度,风电0.38/度,太阳能0.73/度。煤、石油对环境的化学污染有目共睹,现 今的研究表明,它们造成的核污染也大于核能。与火电相比,核电清洁得多。
我看,真正的问题还不是有限的、潜在有害的核污 染。U235储量有限,以现在的使用速度,探明的资源只够用5080年。即便采用快中子堆,把储量丰富的U238变成钚,成为二次核能源,铀矿还是会在两百年内被用光。科学家们已经看到了“铀”路的尽头。
看看核聚变的情况。 1个氘原子+1个氚原子聚合成1个氦原子,会失去0.01884u的质量。这点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变成了17.59兆 电子伏的能量。
核电之路【原创】 - 张老哥 - 张老哥的博客
原理如此简单;计算如此精确;氘、氚是氢的同位 素,没有放射性;氦不但没有放射性,还是化学性稳定的“惰性气体”。无怪英国人早在上世纪30年代 初,就进行过人类第一次核聚变实验,比核裂变的实验还早。那次试验的失败,使 “核物理之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断言:“无论何人,想从原子中找能源都是做白日 梦。”这个断言不到10年就被美国人的裂变实验成功否定。英国科学家始终没有放弃对核聚变的研究, 但一直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说核聚变的探索之路“山穷水尽”有点过分,至少是“山重水复”。

-氚 核聚变的第一难是需要1亿度以上的高温,地球上所有物质在这个温度下都会气化;第二难是把氘氚混合 气约束在那样的高温下数皮秒(1皮秒=0.000 000 000 001秒)。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氘-氚核聚变才能产生。
1952111日,美国人在太平洋的埃尼威托克环岛(Enewetak atoll) 秘密爆炸了一颗代号Ivy Mike的氢弹,第一次实现人工核聚变,在核聚变研究上超 过英国人,领先于世界。但那瞬间即逝的能量无法应用,从那时候至今的半个多世纪,受控核聚变的进程步履蹒跚。
1954年,几乎和第一个核电站同时,前苏联人秘密制造了一个托卡马克装置(T-1),用来进行核聚变实验。由于久无结果,到赫鲁晓夫时期索性公开,并邀请英国人合作。进而,在1958年日内瓦国际原子能大会上,与会各国达成了国际合作协议。
沉闷了10年 后,1968年,前苏联科学家塔姆和萨哈罗夫报告他们在T-3上 获得了最接近核聚变的结果。英国人不信,带上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去测,测得比塔姆报告还要高的温度。消息传出,各国竞相仿制,“磁约束”一时成为受控核聚变 研究的主流。
又过了20多年,1991119日, 欧洲的JET装置上首先得到1.7百万瓦(MW)的受控核聚变输出,以后又有1993年美国TETR10MW1997年欧洲JET16MW。不过,那都是瞬间核 聚变,由于“磁约束”的不稳定性,还都是偶然结果。离“一次点燃,自持燃烧”的愿望相距甚远。我个人认为,历经半个多世纪,“磁约束”走入了死胡同。2006年,中国在合肥建成“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 聚变实验装置”,跟在人后,缺乏远见。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利弗莫尔(Livermore),有一座名为“国家点火设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的核聚变实验装置(NIF)。始建于1997年,因难题众多,实际花费4倍于预算,到2009331日, 才通过美国能源部验收。
NIF放弃了那些巨大的环形线圈,毅然采用了非主流的“惯性约束”;放弃追求“自持燃烧”,转 向脉冲式能量输出。
简单地说,把几毫克液化氘氚混合物封闭在微小的靶丸中,靶丸被弹入反应腔的某一刻,用激光提供瞬间1.4百万焦耳(MJ)的能量,聚焦在靶丸上,造成1亿 度以上的高温。核电之路【原创】 - 张老哥 -
 张老哥的博客


靶丸内的氘氚混合物由于惯性,在数皮秒内不会发 散。这个小小的核聚变会释放出约140MJ能量。靶丸有规律地不断弹出,配合激光同步照射,就能获 取持续地脉动能量。而每个靶丸的成本只有0.25美元。
第一次点火实验已经于2010108日获得成功。NIF官方预计,不断产生的核聚变反应可以在两年内实现;2020年 投入商业试运营;到2050年,25%的美 国能源将来自这个反应堆。
在我对“磁约束”失望后,对“惯性约束”寄予厚望。我祝NIF成 功,使一个没有核污染的能源早日造福人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