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4, 2017

聊《圣经》正典历程(4)【原创】

聊《圣经》正典历程(4)【原创】

《圣经》和合本第一版翻译自英文钦定译本(King James Version),属于转译。在后来修订的过程中才使用希伯来文《旧约》和希腊文《新约》核对。考虑到新教内对翻译“上帝”或“神”争议多年,和合本就出了“上帝本”和“ 神本”(“神”字左边加空格以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神),再加上繁简两种字体,就有了4个子版本。

《圣经》思高本是今日华语天主教通用译本,得到罗马教廷唯一认可,也是第一部译自原文的天主教《圣经》。翻译工作始于1945年,由天主教方济会雷永明神父主持,思高圣经学会翻译和注释。思高圣经学会原址在北京(当时叫北平),1948年迁往香港,到1953年翻译、注释完《旧约》,历时9年。由于注释字节繁多,这套《旧约》分成了8册。到翻译、注释完《新约》(分3册),已经是1960年。这套思高本《圣经》共11册,不便于随身携带,阅读时要查前后出处也不方便。于是从1961年起,思高圣经学会开始编译思高本《圣经》合订本。这一干就是8年,把全本《圣经》又重新翻译了一遍,并删减了大部分批注。19681225日,思高本《圣经》合订本正式出版,比和合本晚了49!

由于历史纠结,思高本在名词翻译上毫不理会和合本,而是另起炉灶。和合本称“上帝”(或“ 神”)思高本称“天主”,还有诸如:摩西梅塞;亚伯拉罕亚巴郎;大卫达味;马太玛窦;约翰若望……等等,几乎所有音译都用不同汉字,在华语新教徒与天主教徒间设置了又一人为障碍。

思高圣经学会编辑合订本之时,参考了《圣经》古卷,可惜是以古卷之艰深晦涩取代后来的通俗易懂,理由是后者多半经过修改,前者更趋近原著。和合本后期修订版也参考《圣经》古卷,但遇有字句不同时,只在原字句后用括号加注(有古卷作XXX),或(古卷无XXX)等。不背离“行文须简单”“各阶层人士都能明白”的初衷。

《圣经》古卷,可泛指1455AD首次印刷《古滕伯格圣经》前的手抄本。其中以西奈(西乃)抄本和死海古卷影响最大。

1761AD,部分西奈抄本首次在圣凯瑟琳修道院被发现,这所东正教修道院座落于埃及西奈半岛西奈山下。西奈山是当代地理名称,以往《圣经》里翻译为“西乃山”,那可是耶和华神与摩西立约之地,所以才有西奈抄本之称。抄写年代约在325AD—360AD间,用希腊文安色尔字体,写在切齐刮薄的驴皮或羚羊皮上。内容包含几乎全部《七十士译本》(也就涵盖了《圣经.旧约》),包含全部《圣经.新约》外加《巴拿巴书》及部分《黑马牧人书》。西奈抄本比基督教《圣经》397AD第一次形成正典还早,距《新约》成书后不到300年,被认为是迄今最接近《新约》原著的抄本。

死海古卷被发现于死海西北岸一片荒山野岭中。1947年有一天,贝都因族牧童穆罕默德.阿赫迈德.哈米德丢了一只羊羔,在寻找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个山洞。他拣了块石头扔进去,想试探羊羔是否在里边,没想到洞里传出打破瓦罐的声音。他钻进洞里一看,有几个半米多高的瓦罐,里面装着麻布卷。打开麻布卷,只见几块破旧羊皮。羊羔找不到了,哈米德就把那几块就羊皮带回了家。

哈米德他爹缺文少化纯属“棒槌”,看皮子还算结实,就去找鞋匠要给儿子做双皮鞋。得亏鞋匠有眼力,看羊皮上写满符号,备不住是文物,就把7张羊皮都买了下来。其中3张辗转被希伯来大学考古学教授埃利泽.苏肯尼克买到手。他发现,羊皮上用希伯来文抄写着《犹太教圣经》的一些篇章。1949年,另4张羊皮落到耶路撒冷圣马可修道院大主教马尔.塞缪尔手上。经鉴定,上面抄写着包括《犹太教圣经》篇章等宗教文献。

7张羊皮经卷发现地当时属于约旦库姆兰地区。1950年,约旦政府聘请法国著名牧师兼考古学家罗兰.沃组织考古队进入那片荒山野岭,当地贝都因人也闻风而至,7年间把那8公里山崖、峭壁、遗址搜了个底儿掉。结果,发现各类古文献有上万卷之多。这些古卷分别用希伯来文、亚兰文、希腊文、拉丁文抄写在羊皮和莎草纸上,少数抄写在金属片上。其中,只有十几部比较完整,其它则大多是断章残篇,不少只是一些碎片。年代在约600BC—200AD间。

古卷中200多份《圣经》手抄本,涵盖《犹太教圣经》中除《以斯帖记》外的各篇。可惜仅《以赛亚书》比较完整,其余都是残篇,内容不及经文的10%。尽管如此,还是为校对《旧约》提供了最接近原著的依据。

(未完待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