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圣经》正典历程(2)【原创】
30AD,耶稣(Yeshua ben Pandera)开始传教[6],被犹太教上层认为是异端。3年后,犹太教祭司、拉比、法利赛人等收买耶稣门徒犹大,让犹大带路,拘捕了耶稣。众犹太教徒以“自称神的儿子基督”为罪名控告耶稣,迫使罗马帝国犹太行省巡抚比拉多判处耶稣死刑,把耶稣钉上十字架。耶稣死后3日复活,又多次在门徒们中显现。在40天的时间里,耶稣向门徒们讲述神的国度,并把传福音的使命交代给门徒,然后升天。
耶稣的门徒、使徒从41AD—98AD陆续写了许多经书,记录耶稣的身世、神迹和言行。那些经书都是用希腊文撰写(由此推测耶稣传教是说希腊语),并且称耶稣为耶稣基督。基督是希腊文Christos译音,等同于希伯来文中的מָשִׁיחַ (译音“弥赛亚”),原意“受膏者”。因为犹太教中只有祭司、君王可以受膏,所以引申为“救世主”。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督教是救世主教。
早期基督徒饱受迫害,其中门徒彼得被倒挂十字架,使徒保罗被斩首,最具代表性。封基督教堂、没收教产更为平常。这些恶劣行径没能阻止基督福音广泛传播。
基督教以洗礼代替割礼,宣扬原罪、救赎、博爱、平等,破除犹太教在安息日不许做工的教规,面向犹太人以外各民族,发展迅速。这使保守的犹太教拉比们十分焦虑。100AD,一批拉比在加穆尼亚(Jamnia,今特拉维夫城内,具体位置尚待发掘)开会,确定犹太教经文正典,以期统一教义。这教义说起来并不复杂,就两条:
1.信耶和华是独一真神。也就是常说的一神信仰。
2.严守《律法书》里的十诫和律法。
拉比们不光否定基督徒的经文,也排斥《七十士译本》。他们要按教义,从犹太历史名人所写的希伯来文经书中挑选正典。结果选出5篇《律法书》(Torah,即摩西五经);8篇《预言书》(Nebiim);11篇《圣卷》(Ketubim)。共24篇,均写于443BC以前,作者不少于28人。取Torah、Nebiim、Ketubim三部分第一音节读音合成Tanakh为正典名称,现在通译《犹太教圣经》或《希伯来圣经》。现代研究表明,《希伯来圣经》里有少量篇章最早是用亚兰文写的,并非全是希伯来文。没选入正典的众多经文叫次经,拉比们认为不符合教义的经文就贬称“伪经”。
犹太族人口很少,至今估计不超过1800万,其中600万在以色列,600万在美国,其余分布在世界各地。犹太教局限于犹太人内部,信徒就更少,但《希伯来圣经》影响巨大,成为基督教《圣经》、伊斯兰教《古兰经》之源。
随基督教迅速传播,200AD时期,《七十士译本》、使徒保罗的10封书信、4福音书在基督教会中已获得认同。367BC,亚历山大教区主教亚他那修挑选出73篇经卷,其中46篇选自《七十士译本》,27篇选自耶稣信徒们的著作(包括10书信+4福音)。经382AD罗马会议、393AD希普(Hippo,今阿尔及利亚北部Annaba)会议讨论,在397AD迦太基(Carthage,今突尼斯北部城市)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由圣.杰罗姆(Jerome)和圣.奥古斯丁(Augustine)两位权威主教干预才达成一致。
这本基督教《圣经》正典以希腊文书写,分《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
《旧约》46篇选自《七十士译本》,其中39篇与《犹太教圣经》24篇只是分篇不同。比如《犹太教圣经》把12小先知书合为一篇,在《旧约》里分为12篇。还有些《犹太教圣经》的单篇在《旧约》中分上下两部,等。两书内容大体一致但不完全一样,例如同为《耶利米书》,
《犹太教圣经》就比《旧约》内容多。《旧约》其它7篇《犹太教圣经》里没有,属于次经。就文字而言,《犹太教圣经》采用希伯来文本,是原著,《旧约》采用希腊文本,属译文。
《新约》标志基督教和犹太教分道扬镳。《新约》记述耶稣带来神新的启示;犹太教认为,神的启示早在以斯拉年代(400BC)已经终结,因此视耶稣为异端。《新约》称耶稣为子神,不提耶和华的名只称“父神”;犹太教信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认为称耶稣为神是亵渎。《新约》里称耶稣是救世主,正如《旧约》中所预言;当时的犹太教拉比们不但坚决否认,还把耶稣送上了十字架。
据说迦太基会议确定《新约》正典有3条标准:
1.作者须是耶稣的使徒或门徒。
2.经文应满带神的能力。
3.能为多数信徒所接受。
结果《新约》9位作者都符合第1条,其中还有两位是耶稣的弟弟。27篇经文符合第2、3条吗?如今全球人口32%是基督徒,超过23.8亿,这就是答案。
380AD,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罗马教宗达玛稣一世令圣.杰罗姆把《圣经》翻译成拉丁文。圣.杰罗姆找犹太教拉比帮助, 参照《犹太教圣经》把希伯来文直接翻译成拉丁文《旧约》。圣.杰罗姆自己把《新约》从希腊文版本翻译成拉丁文。翻译工作于400AD完成。这本拉丁文《圣经》史称《武加大译本》(Vulgate)。《武加大译本》为后世其它文字翻译树立了榜样,既翻译《旧约》选希伯来文版本,翻译《新约》选希腊文版本。
395AD,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和东罗马,基督教也随之划分为西方教区和东方教区。西方自称罗马公教,中文翻译天主教;东方自称东方正统教,简称东正教。天主教使用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为正典,《旧约》46篇,《新约》27篇。东正教《新约》采用希腊文版本,也是27篇。《旧约》重新采用《七十士译本》为正典,有50篇之多。1054AD,罗马教宗圣利奥九世开除君士坦丁堡牧首马格尔.赛鲁拉留斯教职,天主教与东正教从此分裂,互不往来长达1,011年。
当时东正教中心在君士坦丁堡,随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兴起,1453AD君士坦丁堡被阿拉伯人占领,更名伊斯坦布尔。此后东正教中心北移到莫斯科。天主教中心却一直在罗马。
476AD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但日耳曼人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接受基督教(阿里乌教派),战胜罗马的日耳曼人又都皈依了天主教。此后西欧分裂成许多小国,各自以本地方言发展了本国语言文字,拉丁语逐渐被淘汰。但天主教地位依然牢固,各国主教仍然归罗马教宗委派,国王无权干涉。足见信仰的力量可以超国界、跨时代。天主教统治十分严酷,神职人员要禁欲修隐,不能结婚。学校教育得为天主教神学服务。科学、文化、艺术乃至思想都必须符合教义,不守规矩,胆敢妄议就会被视为异端,遭宗教审判庭酷刑惩处。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被判终身监禁,后改软禁,直到去世;意大利神父布鲁诺因否认若干天主教核心信条,被判火刑,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都是著名的宗教迫害事件。
那时只有极少数神职人员能读《圣经》,信众只能听神父布道。神父选《圣经》中的只言片语,随意讲解发挥,借神秘化《圣经》把自己放在天主使者地位。《旧约》里,耶和华神明确禁止子民崇拜自造的偶像,而天主教却发展出圣像、圣体、圣物供信众敬拜。圣像指耶稣受难像、圣母玛丽亚像、圣保罗像、圣约翰像等;圣体是一些著名主教遗体,保存在水晶棺中(有点眼熟?);圣物五花八门,耶稣诞生时马槽里的秸秆、耶稣童年的摇篮、耶稣被钉十字架上的木片、天使翅膀上的羽毛…。敬拜还要收取入场费。这些行为,严重地歪曲了基督教义,阻碍了真理传播和社会进步。
天主教等级分明,教宗→宗主教→大总主教→枢机主教→首席主教→教省大主教→总主教→教区主教,枢机主教以下均可称神父。从教宗到区主教这部分神职名义上由天主任命,实际是上级任命下级,有时需报上级批准(更眼熟?)。往下还有司铎、执事。司铎在弥撒、婚礼、葬礼中就像个节目主持人;执事就是神父的秘书。这两等受雇于神父,不算天父任命。还有修士,过修隐生活,把自己奉献给天主;平信徒,自己找饭吃,义务为教会服务;最下面就是草根信众,去教堂做礼拜、找神父忏悔、跟着划十字,还有义务向教会捐钱。如今俗人社会里也不乏某些人能对上号。这都是题外话。
总之,天主教在西欧一教独大,政教合一,独断专制,打压异见,长达1000多年。教宗、主教、神父都是人,长期享有特权,一样会滋生虚伪、腐化。从900AD年代起,神父包养情妇,只需为情妇、子女向主教纳税既不被追究。买卖神职已经司空见惯。最“骇”事件是1044年7月,教宗本笃九世想结婚,把教宗权位以650公斤黄金价格卖给义父(也就是下任教宗格雷戈里六世),对天主教上层鼓吹“神职为天主所授”是绝大讽刺。这一切都预示基督教改革大潮即将到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