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1

半禅哲学及中庸之道【原创】


半禅哲学及中庸之道【原创】
诗曰: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聋半哑半煳涂,半智半愚半圣贤。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
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说它是诗,有点附庸高雅,就是几句俗人顺口溜,我叫它“半禅哲学”也有半开玩笑的意思。那是一种处世之道,退休老人尤爱引用。这是一位好友EMAIL给我的,那好意很明白:一切的争争斗斗、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成了过眼烟云,余生要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自得其乐、颐养天年。
我在感谢之余有点感慨,于是想起“中庸之道”。想当年相应老毛号召“批林批孔”,我就写过一文《论三分笑兼批中庸之道》。那时候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就是不偏不倚、调和骑墙,并没有读过儒家名著《中庸》。现在粗读一遍《中庸》才知道,原本中庸之道与字典上的解释还真不一样。
就拿“中”字来说,我理解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北京人叫“当间(jian4)儿”。而《中庸》里面借孔子之口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是人没有表露任何喜怒哀乐时的样子。人怎能没有情感呢?孔子接着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也罢、怒也罢、哀也罢、乐也罢,只要适度就好,并非不偏不倚。类似“中节”的意思在《中庸》里出现多次,我理解那就是提倡一种动态平衡。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把这种平衡态拔高到天地万物之本的高度。而“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则是说,中庸之道通过隐恶扬善,使百姓能身处平和环境,休养生息。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话我不能同意。“恰当适度”与“爱走极端”是思想方法问题,与知识、阅历、性格有关,而不能用来评价品格。与《中庸》里的这段“子曰”不同,在《论语》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胸怀宽广者为君子,鼠肚鸡肠者是小人,这种定义还算“恰当适度”。
子在《中庸》里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才是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回过头来再看“半禅哲学”,我觉得就是缺欠“至诚”二字。
做人“至诚”,实属不易。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