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妇以一诗传世【原创】
家庭妇女简称“家妇”,上世纪60年代北京中学生口语里流行这种说法,本来有“知识浅薄,言语鄙俗,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含意。我用在文头只是怀旧并无贬义。
这位美国家妇名叫玛丽·伊丽莎白·弗莱(Mary
Elizabeth Frye,1905—2004)。1932年
她住在巴尔的摩,一天玛丽和玛格丽特购物后一起回家,牛皮纸袋装着食物堆满一桌。玛格丽特是个德国籍犹太姑娘,是玛丽的房客也是好友。不久前,玛格丽特的
母亲因病在德国去世,玛格丽特害怕纳粹冲锋队,没敢回去奔丧。她为此而心情忧郁,那堆食物又使她想起母亲,禁不住泪流满面地对玛丽哭诉:“我甚至没能站在
母亲墓前流一滴泪!”这句话触动了玛丽,随诗句在她心中涌出,就直接在牛皮纸袋上写下了这首诗: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I 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f snow.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I am the gentle autumn's rain.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I did not die.
按原诗意境我翻译如下:
别在我墓前流泪
我不在那里
我没有安息
我是吹拂的清风
我是晶莹的雪粒
我是催熟的日光
我是温柔的雨滴
别在我墓前哭泣
我没有逝去
我不在那里
这是玛丽第一次作诗,连个诗名都没有,她也没打算投稿发表。出乎意料,在给玛格丽特和亲朋好友看后,这首诗竟在玛丽有生之年流传到了世界各地。至今80多年的流传中,这首诗被译成法文、德文、丹麦文、荷兰文、瑞典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文等多种文字。在菲律宾,这首诗还被翻译成少数民族伊洛卡诺族语和塔加路族语。后来人们就用诗句第一行作为诗名,还有人添加了些诗句。
为这首诗谱曲难以计数,特别是基督教盛行的国家,在葬礼和追思会上人们经常咏唱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
有一阵儿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玛丽在诗句中用“我”,改成“他/她”不更好吗?后来我想,“我”不光替逝者告慰生者,“我”还使歌咏者把自身融入诗境。每位生者迟早都会成为逝者,而灵魂非但不逝,还可以化成雨、雪、风、光造福于后人。
比起寻常挽词只是让逝者安息,这位美国家妇的诗句不同凡响,它跨国界,越种族,必将在世界各地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咏唱。
附录:
1.《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其中一首歌可以在下列地址欣赏(有中英文字幕):
2.一首中文歌谱